大众网记者 王越 淄博报道
暮色像打翻的调色盘,靛蓝与琥珀在天空层层晕染。9月11日傍晚,淄博高新区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的“复兴窑”前挤满了人。17点28分,随着窑门缓缓开启,一股混合着木香与陶土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——来自9个国家近60位陶艺家创作的数百件作品,在历经3天3夜的柴烧淬炼后,终于揭开神秘面纱。有的器皿釉色如星空流淌,有的陶罐表面布满粗犷的火痕,每一件都镌刻着不同文化的印记。
这是2025中国(淄博)朱家庄国际木火节的最后高潮,也是这座普通村落蜕变为“国际艺术村”的高光时刻。从6年前闲置的厂房,到如今柴窑烟囱林立、陶艺工坊遍布的文创地标;从依赖外部“输血”的传统农村,到靠文化“造血”实现产业闭环的乡村振兴样板,朱家庄的蝶变,恰是一场关于“土与火”的现代寓言。
而这场蝶变的起点,藏在社区的一纸规划里——“打造建设、商业、服务、文化四大平台,建设文化艺术村”。2016年,当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邦海等20余位艺术人才陆续进驻时,朱家庄还只是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一个普通的城郊村落。如今,这里已汇聚国家级、省级艺术大师20多人,建成共享窑13座,成为淄博市内首家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创新地标。
文化破圈:从“非遗沉睡”到“指尖生金”
朱家庄的转身,始于一场对“沉睡资源”的唤醒。“1年前,这里还是堆满杂物的旧厂房。”朱庄社区党委书记朱乃成看着如今热闹的陶艺创作中心回忆。2016年,艺术家们带着刻瓷、柴烧、工艺设计等领域的技艺入驻,成为村里的“荣誉村民”。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手艺,更是一种理念:“非遗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古董,而是能赚钱、能传承的活技艺。”
社区同步打造的“薪火文化书院”成了转折点。15米长的“复兴窑”拔地而起——这座全国领先的现代柴窑,成了非遗传承的“新课堂”。书院开设陶艺班、刻瓷课,最初连陶轮都不会转的村民,如今许多成长为手艺人。“以前觉得泥巴是孩子玩的,现在我能靠捏陶艺作品挣钱养家。”曾经的留守村民,有的成了工作室的“明星学徒”。
更鲜活的案例藏在细节里: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源源的陶琉“大闸蟹”“蛇来运转”陶瓷盘,包装上印着“朱家庄文创”标签,单件售价数百至上千元;孩子们捏的卡通陶罐、村民自创的创意摆件,与大师的精品瓷器同列展厅,构成了一幅“全民参与”的文化图景。
朱家庄国际艺术村始终践行“以创意点亮文化,以手造传递价值”的理念,围绕陶瓷与琉璃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主线,依托雄厚的人才优势(20多位国家级、省级大师)、优质教育资源(6所高校实践基地)、独特的区位优势(淄博高新区核心区)和人文环境禀赋,持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。
产业造血:从“单点创收”到“生态闭环”
文化觉醒只是第一步,朱家庄的目标更大——要让“陶艺”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的“金线”。
“文化+文旅+农业”闭环初现。2025年春节假期,国际艺术村接待游客超2300人次,25户民宿、8家特色餐馆全部满房,直接创收10余万元;刚刚闭幕的木火节配套啤酒音乐节,预计拉动消费超XX万元。百亩“朱家庄艺术农场”划分200余块共享菜园,年租金收入10万元,租户既能体验农耕,还能带走无公害蔬菜。“周末带孩子种菜比逛商场有意思多了。”租户王先生说。除此之外,朱家庄还在跨界融合上不断加以探索,淄博徵羽乐器收藏馆入驻,打造乐器研学基地,预计年接待学生1.5万人次;陶艺工坊与餐饮、住宿联动,游客可以“捏陶-烧烤-住民宿”一站式体验。
“大师带徒+高校合作+村民创业”的人才体系,则让产业有了持续生命力。山东艺术学院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6所高校在此设立实践基地,年轻学子带来新灵感;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创业者”,有人开起了陶艺网店,有人做起了研学导师;甚至老人也参与其中——书画社、合唱团里,文化传承“不分年龄”。
作为以文化挖掘、创意设计、产品研发、研学实训为主的新型文化村落,朱家庄国际艺术村不仅实现了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,更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。
治理升级:从“行政推动”到“文化凝心”
乡村振兴的关键,在于激活内生动力。朱家庄的答案是:让文化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。社区推行“党建引领+文化书院+网格积分”模式:参与文化活动、维护公共设施可积分,700多户居民主动投身社区建设。“村里改造龙窑,我第一个报名当志愿者。”村民朱先生说。这种“文化治理”让朱家庄从“村”变“社区”后,依然保持着“人人都是主人翁”的凝聚力。
2023年,朱庄改为城市社区后,依托“薪火文化书院”打造全民学习平台,覆盖幼、青、老全年龄段;建立的“文化资源库”,整合20位大师、18处工坊,让文化项目真正“自我造血”。
窑火不息:乡村振兴的“朱家庄答案”
当复兴窑的窑火再次熄灭,朱家庄的故事却远未结束。这座曾籍籍无名的村落,用11天木火节吸引了全球目光,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“文化输血”到“自我造血”的跨越。它的成功密码,藏在几个关键词里——“在地性”:以本地陶土为原料,以龙窑为载体,让传统技艺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IP;“开放性”:9国陶艺家同台创作,高校与乡村深度绑定,让文化在碰撞中新生;“可持续性”:从陶艺创作到文旅消费,从人才培养到社区治理,形成完整产业链。
正如一位陶艺家在开窑时感慨:“这里的窑火,烧的不只是陶器,更是一个乡村的未来。”
当最后一抹窑变光泽映照在村民脸上,朱家庄用实践证明: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,但找到属于自己的“那把火”,就能点亮一片星辰大海。朱家庄的样本意义,在于它回答了一个时代命题: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需求,当乡村遇见全球化,如何用创意与坚守,让“土特产”变成“金招牌”,让“空心村”重生为“理想村”。这把“窑火”,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炽热的注脚。
红腾网配资-红腾网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开户-股票配资广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