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察题材剧《以法之名》以“刀刃向内”的锐利视角,撕开了司法系统内部反腐的复杂图景。
这部由张译、蒋欣、李光洁等实力派演员主演,傅东育、郑世龙执导的剧集,以海东省检察院复查“万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”为主线,将镜头对准司法人员徇私枉法、黑恶势力“保护伞”等现实议题。
然而,这部被寄予厚望的法治剧作,却在收官之际陷入口碑争议:
前半程被赞“尺度生猛”,后半程却因节奏拖沓、人设崩塌被骂“烂尾注水”。
这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,或许正是法治剧突破瓶颈的必经之路。
一、把“刀刃向内”的司法实践搬上荧幕。
《以法之名》的最大亮点,在于其首次聚焦“检察侦查”这一鲜少被影视化的司法领域。与传统扫黑剧不同,该剧将核心矛盾从“黑恶势力与警方对抗”转向“司法系统内部自查自纠”。剧中,检察官洪亮(张译饰)在复查万海案时发现,案件背后牵扯出从基层法警到市政法委书记的层层“保护伞”,甚至自己的同事、同学也深陷其中。这种“自己人查自己人”的设定,让剧情从一开始就笼罩在压抑的灰色调中。
例如,第一集东平市冰封河面上,检察官乔振兴(是安饰)疑似跳河自杀,留下自认“保护伞”的遗言视频;另一边,万海案庭审现场,律师张文菁(董晴饰)当庭翻供,高喊“万海不是黑社会”。两组镜头交叉剪辑,既展现了案件的复杂性,也暗示了司法系统内部的暗流涌动。这种“不回避问题”的叙事态度,让观众看到了法治剧的勇气。
二、灰色地带的挣扎与抉择。
《以法之名》的另一大突破,在于放弃了“非黑即白”的人物塑造,转而展现司法人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。张译饰演的洪亮,表面是“职场倦怠期”的检察官,实则因好友乔振兴之死而背负道德枷锁;蒋欣饰演的郑雅萍,专业冷静却因“为老师开脱”陷入矛盾;李光洁饰演的李人骏,身处检察系统高位,却因升职压力急于结案,最终沦为“保护伞”帮凶。
这些角色并非简单的“好人”或“坏人”,而是被权力、人情、利益裹挟的普通人。例如,洪亮在调查过程中,既要面对同事的阻挠,又要承受家人被威胁的压力;郑雅萍在情理与法理之间摇摆,最终选择坚守底线。这种“不完美人设”的塑造,让观众看到了司法工作的真实困境——当正义需要以牺牲个人情感为代价时,该如何选择?
三、从“高开暴走”到“烂尾注水”。
尽管题材和人物设计颇具新意,但《以法之名》的叙事节奏却成为致命伤。前22集,剧集通过“自杀检察官”“庭审翻供”“保护伞浮出水面”等情节,成功营造出紧张氛围,口碑尚好。然而,随着专案组回归,剧情突然陷入“生活流”的泥潭:大量镜头用于描绘正反派吃火锅、处理家庭纠纷等无关情节,甚至用闪回重复前情,导致主线推进缓慢。
更让观众无法接受的是,最后四集为了赶进度,剧情逻辑彻底崩塌。例如,反派在明知暴露的情况下不逃跑,反而继续杀人灭口;重要案件结果通过字幕滚动呈现,前期立住的群像也随之崩塌。这种“前半程慢如蜗牛,后半程飞如火箭”的节奏失控,让观众从“期待反转”变成“期待结束”,被质疑烂尾注水。
四、真实与戏剧之间的平衡。
《以法之名》的争议,折射出法治剧的普遍困境:如何在保留戏剧张力的同时,更贴近现实?剧作想展现“人物被逼到绝境时的取舍”,而非简单的“好人抓坏人”。这种立意本身值得肯定,但执行层面却因缺乏多线叙事掌控能力,导致“生活流”情节喧宾夺主。
《以法之名》的36集体量,既想呈现司法系统的深层腐败,又想刻画人物心理变化,最终因贪多求全而失衡。
总结。
《以法之名》的口碑两极分化,恰恰说明观众对法治剧的期待正在提高——他们不再满足于“尺度生猛”的表面刺激,更希望看到对司法实践的深刻反思。这部剧的尝试虽不完美,却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:法治剧的“破局”,不仅需要题材创新,更需要在叙事节奏、人物塑造、现实关联度上找到平衡点。
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:“司法是约束恶的最后一道防线。”
而对于法治剧来说,如何用真实与戏剧的双重力量,守住这道防线,或许才是未来需要思考的核心命题。
红腾网配资-红腾网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开户-股票配资广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